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非洲象迁地保护全球关注,上海经验为该事业注入新活力
上海野生动物园迎三头新生非洲象
陈玺撼
5月22日出生的雌性小象。 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 陈玺撼)昨天是世界大象日,上海野生动物园传出好消息:自去年11月以来,园内的非洲象家族已迎来三头新生小象。
上海野生动物园2016年引进12头非洲象,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和精心照料,2024年11月27日,母象“小白”生下了一头小公象;今年2月13日,母象“露露”也生下了一头小公象。这两个小家伙出生时的体重就已超过100公斤。
今年5月22日,非洲象“露丝”顺利诞下了一头体重约90公斤的雌性小象。相比之前的两胎,这头雌性小象略显娇小,但健康状况良好。目前,“露丝”与女儿已入住专为它们设置的育幼区,这里还居住着“小白”母子和“露露”母子。
园方表示,母象生育后往往有较强的护崽意识,因此将三对母子(女)放在独立的育幼片区,分别由它们熟悉的保育员精心照料,可以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它们的干扰,帮助它们安心“带娃”。
将象妈妈们安排在一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它们切磋育幼经验。大象是合作能力很强的动物,除了母亲自己照顾幼崽外,象群里有经验的其他母象会对新产崽的母象表现出关心和额外的帮助,比如,用它们敏感的鼻子引导幼崽,给新妈妈以时间来获得能量,给幼崽更优质的奶水。“露丝”初为人母,一开始对娇小的幼崽手足无措,就连女儿够不到它的乳房都没察觉到。在“坐月子”的这段时间里,“小白”和“露露”的陪伴帮了大忙。小母象和两位哥哥的关系也很好,经常隔着围栏与两位哥哥用鼻子交流互动。
非洲象迁地保护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难题。和性格相对温顺的亚洲象相比,非洲象对气候、食物以及社交环境极为敏感,稍有不适便可能影响其生存繁衍。目前,上海在非洲象保护、繁殖以及幼象发育研究方面积累了珍贵的经验和数据,为全球非洲象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有传闻称,两头小公象已经被“盯”上,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种源交流的重要成员,为提升圈养非洲象的基因多样性贡献力量。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大种群饲养管理模式的优势。”上海野生动物园相关负责人说,2016年引进非洲象时,园方大胆创新了饲养管理模式,精心打造了一个与非洲象自然生存环境相似的生态小环境,这让初来乍到的非洲象们更快地度过适应期,也让新的生命更早孕育。
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