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我们来看你了,你可以安息了。”
这句话透着悲痛与思念,它是二十五年生死离别后的重逢,震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马占福的战友们站在他的墓前,泪水早已无法抑制。那座墓碑前,静静伫立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年轻面容似乎还带着微笑。照片下方是简单的七个字——“革命烈士马占福”。它承载的是一段深沉的历史,也是无数战士和家庭永远的遗憾。
二十五年前,马占福为国捐躯,牺牲时,他的母亲从千里之外的家乡得知噩耗,悲痛过度昏倒。她清醒后,虽然悲伤万分,但还是坚定地说:“儿子为国捐躯,是光荣的。”而二十五年后,马占福的战友探望他的母亲时,发现她竟然衣衫褴褛,在街头捡拾垃圾。她的困窘与悲苦令战友们心如刀绞,愣住了。
“两百亿养出个狼崽子,真可恨!”
展开剩余85%赵蒙生在看到越南援助物资上的“中国援助”字样时,愤怒的咒骂声此起彼伏。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赵蒙生所在的部队经历了重重困难攻占了越军阵地,却在阵地上发现了援助物资。这些物资上清楚地标明了“中国援助”,这让赵蒙生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怒。那笔原本用来援助越南的两百亿军事资金,竟然被越南用于伤害中国士兵,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深深刺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时代的记忆,不能被遗忘
20世纪60年代,越南正在为摆脱美国的侵略进行抗战,而此时,中国以友好的姿态伸出援手,提供了巨额的军事和物资支持,帮助越南度过了困境。但没过几年,越南不但没有感恩,反而将枪口指向了曾经的朋友。这段历史,至今仍让所有了解真相的人痛心疾首。
马占福,一个普通的青年,却承载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他是中国兰州军区的一名战士,年仅17岁便在边境冲突爆发时,向上级递交了请战书,渴望能为祖国出一份微薄的力量。对于马占福来说,参军不仅是他的梦想,更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出生在青海一个贫困的山村,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劳作。父母靠种地维持生计,一年四季奔波在田间地头的马占福从小便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家里虽有几亩薄田,但却总是收成贫瘠,甚至连日常生活都难以保障。马占福常常看到母亲背着破旧的背篓,走上街头去讨饭,那一幕深深烙在了他的心底。尽管贫穷,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在他心中,自己一定会通过努力改变这一切,给家人带来幸福的生活。
由于家里无法负担学费,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终于有机会走进校园。在学校里,马占福珍惜每一分学习的机会,不仅成绩优秀,还一直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在他的小学作文《我的理想》中,他曾写道:“长大后我要参加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这是他年少时就萌生的理想,也是他奋斗的动力。
从小战士到英雄
有一次,一位退伍军人在得知学校的困难后,捐出了自己多年积攒的积蓄。捐赠仪式上,那名军人饱含激情的演讲,深深打动了马占福。在那一刻,参军的梦想愈发坚定。于是,当参军的机会来临时,马占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
在部队里,马占福的开朗与乐观深受战友喜爱,但他也有一个小小的习惯,让人心酸——他从不浪费任何一粒粮食。小时候,他亲眼看见母亲为了争取一口饭在街上乞讨,而这一切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即使来到部队,得到吃饭的机会,他依然倍感珍惜,每一顿饭都吃得干干净净,偶尔还会将剩余的食物打包留下,直到下次再吃。战友们常常为他感到心疼,但却也明白,这份坚持是他对过去贫困生活的深深反思。
最后的战斗,英雄的牺牲
1987年1月,马占福再次接到了参战命令,他所在的部队要攻占310高地,敌人布置了许多火力点。作为爆破手,马占福的任务是摧毁敌人的防御设施,为后续部队的进攻扫清障碍。1月5日,经过28小时的潜伏,马占福和战友们终于在凌晨时分接到了进攻命令。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马占福毫不犹豫地冲了出去。
然而,在成功摧毁一个敌军火力点后,马占福的身影暴露在敌人的枪火下。敌人的猛烈射击让他身受重伤,肚子被打破,肠子暴露在外。就在生死一线之间,马占福并未放弃,而是强忍剧痛,用尽最后的力气将肠子塞回腹中,用布条简单包扎伤口。接着,他继续奋战,奔向敌军的碉堡,在他投下爆破筒的瞬间,爆炸声响彻山谷。
“班长……”
这是马占福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随后,碉堡轰然倒塌,敌军遭遇了致命打击,而马占福也被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击飞,倒在了血泊中。战友们找到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紧紧握着爆破筒的引爆环,那是他最后的坚守。
母亲的遗愿,二十五年的等待
在马占福牺牲后,他的战友们把他的遗物带回了部队,其中一台收音机记录下了马占福临终前的最后话语——26声“娘”。这台收音机成了他遗言的载体,带着他未尽的思念回到家乡。马占福的父母一直没有见到儿子的遗体,而他临终时的遗憾与思念,直到他母亲临终前才得以得知。
尽管马占福的父母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一面,但他们依然坚持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云南,并默默地接受了这个结局。二十五年,马占福的母亲在临终时依然想着自己的儿子,甚至说:“去看看你哥,他在云南太孤单了,告诉他娘真的很想他。”
虽然马占福的家庭已经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帮助,终于筹集到了去云南的路费,但二十五年的等待,依然让母亲心碎。直到最后,她依旧在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在我们安享和平与宁静的生活时,正是有像马占福这样的革命先烈们,默默地为我们负重前行,才换来了这份安稳与幸福。他们的牺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