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芝瑛(1867-1933),字紫英,号万柳夫人,出生于桐城县高甸。她是近现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留下了《鞠隐山庄诗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01
吴芝瑛成长在一个浓厚的书香门第。她的伯父吴汝纶是桐城派的晚期古文大师,也是民主主义教育家,曾是曾国藩的亲传弟子。父亲吴康之自幼丧父母,由族叔吴元甲(吴汝纶的父亲)抚养长大。吴元甲于咸丰元年(1851年)考中举人,然而他不愿迎合官场的复杂,他选择了教书为生。
在吴元甲的熏陶下,吴康之勤奋好学,能诗善文,尤擅书法。虽然未能在科举上有所建树,但凭借其办事干练和沉稳的作风,最终得到了贵人提携,陆续担任了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等地的知县,历任期间,均注重民生与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随着对清朝腐败和列强侵凌的深刻认识,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康之年仅五十岁,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回乡过上了闲适的生活。在返回家乡后,他用多年积攒的财富建造了一座名为“鞠隐山庄”的山庄。
展开剩余83%鞠隐山庄约占地五千平方米,原本设有三进厅房和其他40余间瓦屋,围墙外有南北门楼及石级台阶,正厅悬挂着吴芝瑛亲笔书写的“鞠隐山庄”匾额。可惜这座山庄及匾额都在“文革”初期遭到摧毁,至今未找到相关的图像资料。
在这样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吴芝瑛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她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诗词、文章与书法。她的才情使得她在闺阁中便被誉为“三绝”。
十九岁时,吴芝瑛与无锡才子廉泉结为夫妻。廉泉(1868-1931),名泉,字惠卿,又号南湖、岫云、小万柳居士,江苏无锡人,曾参加“公车上书”,他精通诗文、书法,并喜好书画、金石,广交王公贵人。1914年,他东渡日本,开设了扇庄,经营书画。
02
1896年,廉泉升任户部主事,次年晋升为户部郎中。1898年,吴芝瑛随夫移居北京,迅速在京城崭露头角,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赞赏,并曾被召入宫中。
在父亲吴康之辞去官职后,看到乡村儿童无心学习、贫困子弟无法接受教育,吴康之萌生了创办学堂的念头,想通过教育启迪民智,帮助乡邻。但可惜,吴康之因病去世,未能实现这一宏愿。
吴芝瑛唯一的兄弟早逝,母亲也相继去世。她深知父亲未完成的志愿,立志捐献家产办学,延续父亲“恤民兴学”的遗愿。然而,办学的过程并不顺利。吴家的家产,包括鞠隐山庄及其附属田产和戴庄田产,总价值不菲,这引起了吴家族人不满,许多人为争夺遗产,企图阻挠她的办学计划。
吴芝瑛多次向地方官申请办学,但由于“出嫁女儿无权捐赠父产”的条款屡屡被驳回。无奈之下,她决定采取更为直接的上诉方式,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将申请呈报给了两江总督周馥。
周馥,才识过人,办事沉稳,曾在山东主政期间,减赋役、兴农业、治黄河,修电报,建立学堂,推动教育发展,深得李鸿章赏识。当他看到吴芝瑛的申请时,他深受感动,立即批示:“披览来读,深堪嘉尚。”
尽管如此,吴芝瑛越级上报的做法仍然激怒了地方官,办学计划遭遇了许多阻碍。当申请批文到达安徽省巡抚衙门时,部分吴家族人不满的陈情也随之送达,巡抚恩铭在此背景下,将该文件扣压。直至1906年,吴芝瑛最终得到了地方官的批准,得以开始办学。
从此,鞠隐小学堂成为当地的教育标杆,源源不断地吸引了许多学子,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至今,学校已扩建为初中,当地民众至今都在赞扬吴芝瑛捐产办学的恩泽。
严复在《廉夫人吴芝瑛传》中曾写道:“夫人以为国弱种困,坐失教无学,且立学固先人意也,则于其乡创办小学堂,名以父字,曰鞠隐。”
03
吴芝瑛与廉泉的婚姻深厚,两人都以慈善爱国而闻名。廉泉为人豪爽、节操高洁、乐于助人,严复在《廉夫人吴芝瑛传》中提到:“郎中夙敦风义,有干略。光绪甲辰,主事王某,以党案牵连入刑部狱,郎中独力百方营救,卒令得脱,海内义之。”
吴芝瑛虽身处深闺,但她始终关心国事,心系民生,曾多次筹款救济灾民。在北京,她结识了许多名士,与鉴湖女侠秋瑾成为挚友。两人有着不解的缘分——她们的丈夫不仅是同一部门的同事,而且两家居然住在同一个胡同,成为了邻居。
一次,秋瑾来访,两人聊起诗文,吴芝瑛向她递上了一摞书籍和报纸,其中包括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女学》。从此,秋瑾每天都来吴芝瑛家,与她一起读书看报,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深厚的知己。
1903年,二人结拜为姐妹,吴芝瑛用金粉红绸亲手书写了盟约,秋瑾赋诗《赠盟姐吴芝瑛》:“曾因同调访天涯,知己相逢乐未偕。不结生死盟总泛,和吹埙篪韵应佳。芝兰气味心心印,金石襟怀默默谐。文字之交管鲍谊,愿今相爱莫相乖。”
04
1904年,吴芝瑛为国家捐助,为了赎回李苹香,吴芝瑛变卖家中的珍贵书画和董其昌的《史记》真迹,最终救出李苹香,结成诗友。这一义举广为传颂,也凸显了她大爱与侠义的精神。
同年,秋瑾决定赴日留学,遭遇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危急时刻,吴芝瑛伸出了援手,为秋瑾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她顺利渡过了难关。
1906年,秋瑾回国途中路过上海,吴芝瑛为其题写对联:“今日何年,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万方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世纪新元。”
秋瑾回国后筹办《中国女报》,吴芝瑛不仅出资为报社租赁办公场地,还为报社的筹资筹划盛宴,邀请了上海的名媛们捐款,最终,《女报》问世并引起了轰动。
在秋瑾为起义做准备时,被炸伤,吴芝瑛默默将其送医,并细心照料。两人互相扶持,彼此间的深厚情谊,成了那个时代的佳话。
05
1907年,秋瑾在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